当前位置:首页 > 国学文化 > 道德经

道德经第71章 知不知矣

2020-12-27 13:07:48 作者:博雅国学网 来源:www.86guoxue.com 阅读:222 评论:0

简介 【原文】知不知①,尚矣;不知知②,病也。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夫惟病病③,是以不病。【译文】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,这是最好的。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,这就是很糟糕的。有道的人没有缺点,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,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对待,所以他就没有缺点了。【注释】①知不知:有两种解释:一......

道德经第71章_知不知矣


【原文】

 
知不知①,尚矣;不知知②,病也。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,夫惟病病③,是以不病。
 
【译文】
 

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道,这是最好的。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,这就是很糟糕的。有道的人没有缺点,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,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对待,所以他就没有缺点了。


【注释】
 
①知不知:有两种解释:一是知道却自以为不知道,一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。
 
②不知知:不知而自以为知。
 
③病病:把这种毛病当作毛病。


【导读】
智者唯恐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陷,他们寻找自己的缺陷,改正自己的缺陷,所以不会被缺陷困扰,相反,那些愚者唯恐自己的缺陷暴露出来,整天为了文过饰非而惶然若失。世人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,勇敢面对自己的缺陷。

 
【解析】
 
老子在这一章谈到了人性的弱点之一:不懂装懂,认为这是一种病态。其表现是刚愎自用。在前边的章节里,老子曾提出过“自知者明”的观点,这一观点告诉我们,能够认识自己才算高明。所以,我们只有真正做到自知了,才不会固执己见、自以为是。
 
老子说:“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"这句话中,“知不知”意为知道自己不知道,知道自己无知。”“不知知”意为自己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,把无知当有知。这句话意思是说,知道自己的无知是高明的,而本来不知却以为是知就是弊病了。老子在这里表达的思想,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话:最聪明、最有知识的人是承认自己无知的人。而孔子也曾说过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"这句话是说知道自己有某方面的知识和知道自己没有某方面的知识,两者都是知识。不论是苏格拉底,还是孔子,他们都强调入要有自知之明。
 
老子在对“不自知”的人作了一番剖析之后,又将圣人的“不病”摆在了世人的面前,并以此进行对照,结果不说自明了。圣人怎样呢?下面一句话给了我们答案。
 
“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。夫惟病病,是以不病。”前一个“病”字为动词,足痛恨、疾恨的意思;后一个“病”字为名词,本指疾病,这里指的是那种自己无知还自以为有知的愚不可及、无可救药之人。老子为什么说圣人没有毛病呢?在老子看来,圣人本身不是没有缺点和不足,而是圣人能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,并努力加以改正,时间久了,他也就没有什么毛病了。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“不病”了。这里的不病应该理解为心理上、思想上不为外物所蒙蔽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能够洞察一切。所以,圣人贵在有自知之明,能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,而不是自以为是、刚愎自用,所以圣人的品德日臻完善,逐渐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。
 
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生存,都一定会与他人、社会及自然界发生联系。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个世界中的一份子。作为整体中的个体,我们怎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呢?我们首先要做的,就是必须克服自以为是的弱点。
 
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定位好,制定出不适合自己的目标,而他仍要为实现这个目标两努力奋斗,并且自以为自己意志坚定,那么这样导致的后果恐怕比没有目标更加可怕。刚愎自用、没有自知之明带给人的不是成功的幸福,而是失败的痛苦,这种盲目心理能让人付出惨重的代价。例如,我们为了追求事业或者爱情的成功,常常无所顾忌地奋勇向前,这本来是好事,但是一旦走错了路,又听不进别人的良言,那么带来的后果将是可怕的。
 
刚愎之人常常是狂妄之徒,狂妄的人常常在无意中伤害他人的自尊心,而自己也常常因为这种无意而受伤。有一些人,并不一定没有才华,其不能施展才华的原因就是太狂妄。没有多少人乐意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,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。
 
刚愎之人,多是无礼之人;无礼之人,多是孤立之人;孤立之人,多是最终失败之人。大凡具有大将风度之人,多具有谦逊的品德;而刚愎之人,骨子里总是透着一股小家子气。最糟糕的当算是既刚愎又无能的人,刚愎使他什么都敢干,无能使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搞得一团糟。有时刚愎者尽管心中已感觉到自己错了,但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,而这一点最让周围的人受不了。固执是刚愎者的一个手段,用来获得想要的东两,别人越反对,他就越是非要不可。这种固执让别人讨厌。长此以往,他就会发现别人都躲着自己。
 
一个骄傲自满的人必定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。面对一一个狂妄而骄横的人,我们无须与之理论,时间自会证明他的实际价值,事实自会惩罚他的无知可笑。
 
无论做人还是做事,我们都要坚持“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”的原则。
 
要明白世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,只有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,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策略,才能处处掌握主动权,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。
 
而刚愎者则恰恰相反,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自以为是,认为自己的判断是完美无缺的,因丽常常表现得骄横跋扈、一意孤行。他们往往高估自己而低估对手,这样就容易被表面的假象所蒙蔽,导致判断失误,遭遇失败。
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 
不知知之不足任,则病也。
 
不知道人的思维、思虑是不足以被完全依靠的,就是犯了错误。
 
苏辙《老子解》
 
道非思虑之所及,故不可知。然方其未知,则非知无以入也。及其既知而存知,则病矣。故知而不知者上,不知而知者病。既不可不知.又不可知,唯知知为病者久,而病自去矣。
 
道不是通过思考能够完全理解的,所以说它不可知。然而正是因为还没有知道,错误的见解就无从影响。等到知道了一些而自以为自己知道了,就出问题了。所以知道人的思维的局限,知道真正的道是不能通过思考、学习得到的,而不去获取那些不足以了解、甚至会引起误解的、片面的、肤浅的知识,这样的人是上等层次的;不知道真正的道是不能通过思考、学习得到的,而去获取那些片面的、肤浅的知识,是错误的。既不能什么都不知道,又不能把智识看得太重要,只有认识到自己有智识、懂得很多是个问题,如果能把问题看成是问题,问题自然会解决。
【经典解读】
“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”。知人者智,知自者明,只有了解自己的缺陷和不足,并能不断弥补的人才是真正明智的人。故而孔子说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”
 
智者唯恐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陷,于是以铜镜正衣冠,以人言察得失,以往事观兴败,日省其身,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而那些自以为完美却十分愚昧的人,却唯恐看到自己的缺点,唯恐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。殊不知“人之视己,如见其肝肺”,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只能欺骗自己,不仅得不到好处,反而阻止了自已的进步,成为天下笑柄。
 
《战国策》中记载了“邹忌讽齐王纳谏”的故事:
 
邹忌身材、容貌出色。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,照着镜子,对他的妻子说:“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,谁更美丽呢?”他的妻子说:“您美极了,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!”城北的徐公,是齐国的美男子。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,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:“我和徐公相比,谁更美丽?”妾说:“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?”第二天,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,邹忌和他坐着谈话。邹忌问客人道:“我和徐公相比,谁更美?”客人说:“徐公不如您美丽啊。”又过了一天,徐公前来拜访,邹忌仔细地端详他,自已觉得不如他美丽;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已,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。晚上,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,说: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,是偏爱我;我的小妾认为我美,是惧怕我;客人认为我美,是想要有求于我。”
 
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,说:“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。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,我的妾惧怕我,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,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。如今的齐国,土地方圆千里,有一百二十座城池,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,没有不偏爱大王的;朝廷中的大臣,没有不惧怕大王的;国内的百姓,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。由此看来,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。”
 
齐威王说:“说得好。”于是下了一道命令:“所有的大臣、官吏、百姓,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,可得上等奖赏;能够上书劝谏我的,得中等奖赏;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、议论我的过失,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,得下等奖赏。”政令刚一下达,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,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。几个月以后,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。一年以后,即使想进言,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。
 
燕、赵、韩、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,都到齐国来朝见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。

所以说,得道之人不是没有缺点,而是他们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,并及时改正,如此他们才能缺点越来越少,以至于让别人不能发现缺点。
【哲理引申】
 
秦朝末年,政权被宦官赵高把持,秦二世整天只知道饮酒作乐,天下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,只好起兵反秦。从陈胜、吴广发出第一声怒吼后,起义的烈火立刻燃遍了关东大地。
 
地方官吏无法镇压,只得向朝廷汇报,秦二世听到这个消息后,就召集群臣商讨对策。秦二世向身边的博士和儒生们问道:“楚地派去守边的士兵半路造反,现在已经攻下蕲县,攻入了陈郡,你们说该怎么办?”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们都一齐说:“做臣子的绝不能兴师动众,谁兴兵聚众那就是造反,对于造反的人绝不能宽恕,请陛下火速发兵前往剿灭。”秦二世一听脸色通红,原来他已经很久没有亲自打理政务了,平时都是自己饮酒作乐,由赵高处理这些事务的。而赵高向他汇报的国家情况都是四方边境不见狼烟,天下百姓安居乐业,人民都感激皇帝的恩德,整日歌功颂德。他得到发生起义的消息后,并不完全相信,而是认为这是地方官吏的小题大做,没想到这些博士儒生们竞然都相信天下发生起义了。
 
这时一位老博士忽然走出来说:“他们刚才说的那些都是谬论。如今天下归为一统,各郡各县的城池都已铲平,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掉,这就早已向天下人宣布用不着这些东西了。当今又上有英明的皇帝,下有完备的法令,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于职守,四面八方都像辐条向着轴心一样地向着朝廷,在这种情况下,哪里还有什么人敢‘造反’呢!那些人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,哪里还值得一提呢!各地的郡守郡尉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,有什么可担心的!”这位老博士名叫叔孙通,因为精通儒术被召进了朝廷,做了个待诏博士。
 
秦二世听了叔孙通的话,立刻转怒为喜,说:“好。”然后又挨个问其他的博士儒生,博士们有的人说是“造反”,有的人说是“盗贼”。于是秦二世让御史把那些认为是造反的人都抓起来,投进了监狱,说造反根本就是不存在的,他们身为博士竞然相信这么明显的谎言,真是愚昧。而那些说是盗贼的人一律无事,都被放回,同时,秦二世皇帝还赐给了叔孙通二十匹丝绸,一套新衣服,并给他提升了职位。
叔孙通出了宫门,回到住所后,那些儒生们都斥责他说:“你怎么能如此拍马屁呢,岂不违背了圣人的教诲?”叔孙通说:“你们不了解,我刚刚是救了大家。皇帝被赵高蒙骗,已经听不进去正确的话了,如果大家都坚持说真话,惹怒了他所有人都会被投进大牢。”说罢,就卷起行李逃走了。秦二世相信了天下无事的谎言,继续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,直到被赵高杀死也没有省悟过来。
 
真正的智者,唯恐不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,每日要“三省其身”,听到别人指出他的缺点就欣喜不已。而愚者则唯恐别人发现、说出自己的缺点,所以他们每日生活在自己梦幻的完美之中,永远不会进步。

标签:道德经第71章  知不知矣  道德经译文  道德经  道德经翻译  

相关评论